确到改朝换代时——10款SAS硬盘横向评测
想20多年前,SCSI-1规格刚刚获得ANSI批准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看现在的并行SCSI,虽然拥有64倍于当初(320MB/s vs. 5MB/s)的总线带宽,却早已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SCSI阵营2002年便做出了放弃Ultra640 SCSI,融合Serial ATA(SATA)的优点发展Serial Attached SCSI(SAS)的决定,义无反顾地走向串行之路。
爱要说,更要做。不管包括笔者在内的支持者如何宣传SAS的好处,见不到产品也是白搭,若不能及时推向市场更会有危及前途之虞。作为构建完整SAS生态环境的基石,主机端的控制芯片(IC)/HBA和设备端的硬盘驱动器显然责无旁贷,它们经过2004年的起步阶段,从2005年起逐渐发挥出组合的威力,带动SAS技术不断向前。
本文作者张广彬推荐SAS相关背景资料 |
|
了解SAS——SAS技术详解(点击阅读) | |
完整的生态环境——SAS产品大观(点击阅读) | |
为什么会有SAS?(点击阅读) | |
2.5英寸企业级硬盘驱动器的来龙去脉(点击阅读) |
巧合的是,在并行SCSI发展到Ultra320止步的同时,纵向磁记录(LMR)技术的潜力也近乎枯竭,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是企业级硬盘驱动器的新品推出周期明显延长。以市场份额最高的希捷科技(Seagate Technology)公司为例:2000年至2002年间,其15000RPM(15K RPM)硬盘驱动器从第一代发展到第三代,保持着每12个月左右就推出一款的稳定速度,但在2002年5月发布Cheetah 10K.6和Cheetah 15K.3之后,又过了两年零一个多月,Cheetah 10K.7和Cheetah 15K.4才问世,间隔时间翻了一番。
SAS接口也正是从2004年开始成为企业级硬盘驱动器新品中的可选项,到了2005年,我们已经能够与SAS硬盘驱动器的实物“亲密接触”(本站在这方面有大量报道)。幸运的是,垂直磁记录(PMR)技术从2006年起全面接班,解决了容量增长的后顾之忧,与SAS技术一起令企业级硬盘驱动器(本文中如无特别指明,以10000RPM和15000RPM的转速为限)市场再度充满活力,也让我们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看到了三代SAS硬盘驱动器。
以推出时间划分的三代SAS硬盘驱动器
斜体代表支持Ultra320 SCSI(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下划线代表支持FC-AL,粗体代表有产品参加本次横向评测
笔者在2002年发表于PCPOP网站的文章《提速、瘦身、多元化——硬盘大时代之产品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曾有人说微软的(某种)产品发展到第三代才会比较成熟,去掉嘲讽的成分,这句话似乎对IT界大部分产品都挺适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失为对开放市场下新产品沿革发展的很好概括:
- 第一代是厂商铺概念,抢夺技术与功能制高点,由此树立自身形象,少数有急切需要的用户尝鲜,市场持观望、考察态度;
- 第二代应各方反馈或竞争的需要提高性能、完善功能、加强可用性(包括兼容与稳定性),巩固地位,力图甩开跟进对手;
- 到了第三代由于相关技术已经受过了足够的考验与打摩,设计相对完善,产品更加成熟,大范围应用基本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也从此被市场广泛接受,走进平稳发展的时期。
回过头来看看前面列出的三代SAS硬盘驱动器,上述观点仍然适用。换句话说,笔者认为SAS硬盘驱动器的发展之路非常稳健,现有的产品(第二、三代)已经基本成熟,可堪大任。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征集了7款SAS硬盘驱动器(第一代1款,第二和第三代各3款),以及4款与第一代同期的Ultra320 SCSI硬盘驱动器作为对比,通过测试来揭示SAS硬盘驱动器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11款参测硬盘驱动器主要参数总表(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规格)
双端口如何兼容SATA? #p#page_title#e#
正如笔者四年半之前发表于《计算机世界》周报上的SAS与SATA Ⅱ专题所说,SAS的连接器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通过巧妙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数据端口,在确保兼容SATA的前提下完成了双端口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SAS硬盘驱动器的双端口连接器(上-中)与SATA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下)对比
众所周知,SATA硬盘驱动器的SATA端口和电源供应是分离的,两个连接器之间有大约2个(SATA或电源)引脚宽度的间隙。SAS的做法是将二者连为一体,第二端口就位于这个4~5个SATA信号引脚宽度的“桥”的背面。虽然空间利用得很充分,可毕竟也要布置7个信号引脚,所以从端口(Secondary Port,SAS②)和主端口(Primary Port,SAS①)的“个头”在上面的实物对比图中看起来就像武大郎和武松一样差别明显——当然,仅是针对宽度而言,引脚定义及传递信号的能力是没有区别的。
SAS(上)和SATA(下)硬盘驱动器的连接器在这个投影方向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隔断,前者的轮廓包容了后者,使它们共用SAS线缆连接器成为可能
由于SAS硬盘驱动器的接口连接器只是比SATA(加电源)多出来一个从端口,而没有减少什么,所以SAS线缆连接器很自然地就能兼容SATA硬盘驱动器,反之(SATA线缆配SAS硬盘驱动器)则因受到从端口的阻隔而行不通。这种设计能够避免SATA HBA/RAID卡(不支持后者所需的STP协议)访问SAS硬盘驱动器,从而满足了“防呆”的要求。
SAS线缆既可以连接SAS硬盘驱动器(左),也能够连接SATA硬盘驱动器(右)——注意红色箭头所指处缺口的有无,以及硬盘驱动器接口连接器上引脚数量的差异
如上图所示,将主端口、从端口和电源供应融为一体的SAS线缆连接器(共29个引脚),与SAS硬盘驱动器的接口连接器一同由SFF Committee制订的SFF-8482规范(非屏蔽双端口串行附加连接器)定义,也被称为“SAS样式连接器”;与之相对应,原来用于连接SATA硬盘驱动器的信号电缆,其连接器只有7个数据引脚,被称为“SATA样式连接器”。SAS样式连接器的好处当然是用起来方便,但在连接SAS硬盘驱动器时,却也有个潜在的问题。
两个HBA/RAID卡连接同一SAS硬盘驱动器的拓扑图和某种具体的实现方法
SAS样式连接器所属的SAS线缆,其另一头如果直接连在主机端HBA/RAID卡的SAS端口连接器上,那么,由于HBA/RAID卡上的每一个端口都是单端口,而且SAS规范不允许SAS硬盘驱动器的两个端口连接到同一HBA/RAID卡(双端口设计不是为了增加带宽,而是高可用性和容灾的需要),因此,这个SAS样式连接器实际上只有主端口是有效的,但它却同时占据了从端口,反而使双端口形同虚设。
ADP-4000上的SAS样式连接器,用来连接SAS硬盘驱动器
所以,若想要双端口发挥作用,SAS样式连接器通常应该出现在磁盘背板上,接纳SAS硬盘驱动器的插入,而另一侧可以是一对SATA样式连接器(分别对应SAS样式连接器的主、从端口),迎接来自两个HBA/RAID卡上的SAS线缆,实现高可用性。
CS Electronics出品的ADP-4000 SAS热插拔背板适配器,可以把它当作一个“迷你背板”
正因如此,某些SAS HBA/RAID卡配套的SAS线缆,在设备一端用的不是SAS样式连接器,而是利于实现双端口的SATA样式连接器。然而,前面已经介绍过,SATA样式连接器不能插入SAS硬盘驱动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上图所示的SAS-SATA适配器:一端为SAS样式连接器,用来插入SAS硬盘驱动器;另一端(也就是面对我们的)有两个分主、从的SATA样式连接器,对应SAS硬盘驱动器的两个端口,采用SATA样式连接器的SAS线缆插入标有“主信号”(Signal-Primary)的连接器,便可通过SAS硬盘驱动器的主端口访问,反之(Signal-Secondary)亦然。如果两个连接器分别连上两个SAS HBA/RAID卡,还能组成高可用性配置。 #p#page_title#e#
随机访问性能:SAS更“吃苦耐劳”
考虑到本次横评涉及多达11个型号的硬盘驱动器,直接放在一张图表中未免会令读者眼花缭乱,于是笔者尽量在前面描述具体产品的时候安排它们“捉对厮杀”。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来看总图表,可以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对排名之上,而无须再从里面挑出两款来做针对性的比较。
参测硬盘驱动器平均读访问时间排序(由短到长,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硬盘驱动器)
随机读:从下图中不难发现,4款Ultra320 SCSI接口的硬盘驱动器,都在并发任务数=32时就达到了IOPS的峰值,此后转为一条水平线;而7款SAS 3Gb/s接口的硬盘驱动器,包括与Ultra320 SCSI的对手一样“仅”支持64深度队列的Cheetah 15K.4,全部是在并发任务数达到64之后才转为一条水平线。显然,SAS接口在队列支持上的潜力更为巨大,因此,在平均访问时间相差不多的情况下,SAS接口的型号总能够从多一步(并发任务数从32到64)的发展空间中获益,从而笑到最后。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随机读测试性能对比
当然,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在并发任务数从1升至2时,SAS版本Cheetah 15K.4的IOPS几乎没有增长,MAX3147RC的上升态势也相对平缓,都表现出早期型SAS硬盘驱动器尚不够成熟的一面。其后的SAS硬盘驱动器已经不再有类似的bug,可以从头至尾“完胜”具有同等硬件水平的Ultra320 SCSI硬盘驱动器。
具体来说,10000RPM的Cheetah 10K.7垫底,盘片直径更小的Savvio 10K.1要好一些,再往上是采用SAS接口且盘片直径相差无几的Savvio 10K.2和Cheetah NS,两者之间不分伯仲,曲线几乎重合。7款15000RPM一直到并发任务数=32还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但之后Ultra320版本的Ultrastar 15K147被Savvio 10K.2和Cheetah NS盖过,同样接口的Cheetah 15K.4则勉强逃过此劫。SAS版本的Cheetah 15K.4一开始处于落后,在并发任务数=32时与Cheetah 15K.5重合,最终压倒了MAX3147RC,但仍比不上Ultrastar 15K300。不过,真正的王者还是2.5英寸15000RPM的Savvio 15K.1,始终高高在上,IOPS最接近500大关,优势十分明显。
由此,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
-
其他条件相同,SAS接口者获胜;
-
接口类型相同,转速较高者获胜;
-
主轴转速相同,盘片直径较小者获胜;
其中后两点是“硬功夫”,它们共同决定了硬盘驱动器的平均访问时间,但这基本上只关乎单任务访问(并发任务数=1)时的IOPS排名,SAS接口更出色的队列支持能力将随着访问并发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发挥出威力。
Web服务器:全部是随机读取的操作,只是数据块尺寸成分比较复杂——由9种规格的数据块尺寸构成,其中512字节占22%,1~4KB占46%,8~512KB占32%。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 Web服务器测试性能对比
一般来说,Web服务器的测试结果排序和随机读测试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数据块平均尺寸的增加会导致IOPS的具体数值有所下降。意外的是,Savvio 10K.1表现失常,随着访问并发程度的提高,很快就落到了Cheetah 10K.7之下,有可能是其固件对处理较大尺寸数据块考虑不周所致。
参测硬盘驱动器平均写访问时间排序(由短到长,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硬盘驱动器)
随机写:随机写测试与随机读测试很相似,但要参考的是平均写访问时间,而它往往比平均读访问时间略长,因为硬盘驱动器的平均寻道时间都是写超过读,这也导致随机写的IOPS性能低于随机读。由于读和写的平均寻道时间之差不尽相同,亦使得随机写的性能排序与随机读略有不同。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随机写测试性能对比
较为明显的一点是,Cheetah NS的平均写访问时间比Savvio 10K.2短了一点点,于是其随机写的IOPS不再像随机读那样与后者纠缠在一起,而是拉开了一小段距离。此外,SAS早期的不完善也没有在随机读中体现出来,就Cheetah 15K.4而言,SAS版本一直与Ultra320版本形影相随,直到并发任务数=64时才分开——没错,Ultra320 SCSI仍然是到32便转为平淡。不过,MAX3147RC再次显露比SAS版本Cheetah 15K.4略为成熟的一面,从并发任务数=4开始,一直有着高出一筹的表现。 #p#page_title#e#
文件服务器:这是混合了随机读写访问的测试项目,读写成分比例为2:1,测试成绩也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表现,显然随机写的影响会更显著一些。于是,除了Savvio 15K.1和Cheetah 10K.7继续分居首尾,我们还可以看到SAS版本Cheetah 15K.4重演并发任务数在2~16之间的不良表现,而MAX3147RC依然要好那么一点点。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 文件服务器测试性能对比
小结:SATA的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本机命令排队)支持32深度队列已经足够,而并行SCSI、SAS和FC-AL面向的多主机/多设备应用环境则要求更大的队列深度。不过,由于队列越深(实现)成本也就越高,并且满深度利用队列时大量的待处理命令反倒可能成为性能瓶颈,并行SCSI硬盘通常“只能”达到64深度队列,这一点已得到Ultra320版本的Cheetah 10K.7、Cheetah 15K.4和Savvio 10K.1的证实。SAS打破了并行SCSI的枷锁,多数SAS硬盘驱动器已采用与FC-AL相当的128深度队列支持,而即便是“仅”支持64深度队列的早期型产品,其IOPS表现也比Ultra320版本更好。
就IOPS应用而言,新一代的SAS产品已经完全成熟,性能表现全面超过Ultra320 SCSI,后者可以安息了。
随机访问性能:SAS更“吃苦耐劳”
考虑到本次横评涉及多达11个型号的硬盘驱动器,直接放在一张图表中未免会令读者眼花缭乱,于是笔者尽量在前面描述具体产品的时候安排它们“捉对厮杀”。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再来看总图表,可以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相对排名之上,而无须再从里面挑出两款来做针对性的比较。
参测硬盘驱动器平均读访问时间排序(由短到长,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硬盘驱动器)
随机读:从下图中不难发现,4款Ultra320 SCSI接口的硬盘驱动器,都在并发任务数=32时就达到了IOPS的峰值,此后转为一条水平线;而7款SAS 3Gb/s接口的硬盘驱动器,包括与Ultra320 SCSI的对手一样“仅”支持64深度队列的Cheetah 15K.4,全部是在并发任务数达到64之后才转为一条水平线。显然,SAS接口在队列支持上的潜力更为巨大,因此,在平均访问时间相差不多的情况下,SAS接口的型号总能够从多一步(并发任务数从32到64)的发展空间中获益,从而笑到最后。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随机读测试性能对比
当然,正如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在并发任务数从1升至2时,SAS版本Cheetah 15K.4的IOPS几乎没有增长,MAX3147RC的上升态势也相对平缓,都表现出早期型SAS硬盘驱动器尚不够成熟的一面。其后的SAS硬盘驱动器已经不再有类似的bug,可以从头至尾“完胜”具有同等硬件水平的Ultra320 SCSI硬盘驱动器。
具体来说,10000RPM的Cheetah 10K.7垫底,盘片直径更小的Savvio 10K.1要好一些,再往上是采用SAS接口且盘片直径相差无几的Savvio 10K.2和Cheetah NS,两者之间不分伯仲,曲线几乎重合。7款15000RPM一直到并发任务数=32还保持着明显的优势,但之后Ultra320版本的Ultrastar 15K147被Savvio 10K.2和Cheetah NS盖过,同样接口的Cheetah 15K.4则勉强逃过此劫。SAS版本的Cheetah 15K.4一开始处于落后,在并发任务数=32时与Cheetah 15K.5重合,最终压倒了MAX3147RC,但仍比不上Ultrastar 15K300。不过,真正的王者还是2.5英寸15000RPM的Savvio 15K.1,始终高高在上,IOPS最接近500大关,优势十分明显。
由此,不难总结出以下几点规律:
-
其他条件相同,SAS接口者获胜;
-
接口类型相同,转速较高者获胜;
-
主轴转速相同,盘片直径较小者获胜;
其中后两点是“硬功夫”,它们共同决定了硬盘驱动器的平均访问时间,但这基本上只关乎单任务访问(并发任务数=1)时的IOPS排名,SAS接口更出色的队列支持能力将随着访问并发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发挥出威力。
Web服务器:全部是随机读取的操作,只是数据块尺寸成分比较复杂——由9种规格的数据块尺寸构成,其中512字节占22%,1~4KB占46%,8~512KB占32%。 #p#page_title#e#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 Web服务器测试性能对比
一般来说,Web服务器的测试结果排序和随机读测试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数据块平均尺寸的增加会导致IOPS的具体数值有所下降。意外的是,Savvio 10K.1表现失常,随着访问并发程度的提高,很快就落到了Cheetah 10K.7之下,有可能是其固件对处理较大尺寸数据块考虑不周所致。
参测硬盘驱动器平均写访问时间排序(由短到长,棕色底纹代表2.5英寸硬盘驱动器)
随机写:随机写测试与随机读测试很相似,但要参考的是平均写访问时间,而它往往比平均读访问时间略长,因为硬盘驱动器的平均寻道时间都是写超过读,这也导致随机写的IOPS性能低于随机读。由于读和写的平均寻道时间之差不尽相同,亦使得随机写的性能排序与随机读略有不同。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随机写测试性能对比
较为明显的一点是,Cheetah NS的平均写访问时间比Savvio 10K.2短了一点点,于是其随机写的IOPS不再像随机读那样与后者纠缠在一起,而是拉开了一小段距离。此外,SAS早期的不完善也没有在随机读中体现出来,就Cheetah 15K.4而言,SAS版本一直与Ultra320版本形影相随,直到并发任务数=64时才分开——没错,Ultra320 SCSI仍然是到32便转为平淡。不过,MAX3147RC再次显露比SAS版本Cheetah 15K.4略为成熟的一面,从并发任务数=4开始,一直有着高出一筹的表现。
文件服务器:这是混合了随机读写访问的测试项目,读写成分比例为2:1,测试成绩也综合了这两方面的表现,显然随机写的影响会更显著一些。于是,除了Savvio 15K.1和Cheetah 10K.7继续分居首尾,我们还可以看到SAS版本Cheetah 15K.4重演并发任务数在2~16之间的不良表现,而MAX3147RC依然要好那么一点点。
SAS硬盘驱动器IOMeter 文件服务器测试性能对比
小结:SATA的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本机命令排队)支持32深度队列已经足够,而并行SCSI、SAS和FC-AL面向的多主机/多设备应用环境则要求更大的队列深度。不过,由于队列越深(实现)成本也就越高,并且满深度利用队列时大量的待处理命令反倒可能成为性能瓶颈,并行SCSI硬盘通常“只能”达到64深度队列,这一点已得到Ultra320版本的Cheetah 10K.7、Cheetah 15K.4和Savvio 10K.1的证实。SAS打破了并行SCSI的枷锁,多数SAS硬盘驱动器已采用与FC-AL相当的128深度队列支持,而即便是“仅”支持64深度队列的早期型产品,其IOPS表现也比Ultra320版本更好。
就IOPS应用而言,新一代的SAS产品已经完全成熟,性能表现全面超过Ultra320 SCSI,后者可以安息了。
还需要等待Cheetah 15K.6吗?
在详细比较了参测的7款SAS硬盘驱动器之后,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本文第一页所做的“三代”划分。必须承认,为了简化问题起见,笔者主要依据它们推出的时间来分代,未免有失严谨。
那么,分代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如果按照硬盘驱动器“自身”的发展水平(不考虑接口),“第三代”中的MBA3300、Ultrastar 15K300与“第二代”中的Cheetah 15K.5基本相当,MBB2147、Ultrastar C10K147与Savvio 10K.2也同理。这样说来,只有Cheetah 15K.6、Savvio 15K.1和MBC2073算得上第三代,而由Cheetah 15K.5降速扩容得来的Cheetah NS则有些勉强。
可是,既然主题是SAS,分代时就不能不考虑与接口相关的因素。毫无疑问,推出时间最早且采用双芯片硬盘控制器方案的(SAS版本)Savvio 10K.1和Cheetah 15K.4属于第一代,后者在队列负荷较轻时的IOPS性能尚不及Ultra320版本就更加说明了这一点。MAX3147RC可以算单芯片硬盘控制器,队列负荷较轻时的IOPS性能好于SAS版本Cheetah 15K.4,但还不足以战胜Ultra320版本,勉强可以算第二代。标准再严格一些呢?恐怕只能算“第1.5代”了。
即使从SAS的角度来看,Cheetah 15K.5和Savvio 10K.2也已经成熟了,一年后推出的Cheetah NS和Savvio 15K.1都照搬了它们的PCBA设计,至多是有一些固件上的调整。MAX3147RC算第二代SAS硬盘驱动器的话,上述几款产品就属于第三代。可若是MAX3147RC算“第1.5代”,将它们划为第二代,恐怕只有尚未露出“庐山真面目”的Cheetah 15K.6还保留着担纲第三代的希望了。 #p#page_title#e#
就未参加本次横向评测的产品而言,MBA3300可以参照Cheetah 15K.5和Ultrastar 15K300,MBB2147和Ultrastar C10K147可以参照Savvio 10K.2,MBC2073可以参照Savvio 15K.1,只有定于本季度上市的Cheetah 15K.6还无从了解,特别是希捷至今仍未公开其详细的技术参数。不同于企业级新品通常总是容量比上一代倍增的希捷传统作风,采用了第二代垂直记录(PMR)技术的Cheetah 15K.6最大容量为450GB,“仅”比Cheetah 15K.5增长了50%。由于两款产品的推出间隔不到一年半,笔者最初习惯性地认为Cheetah 15K.6仍然沿用四碟设计,单碟容量112.5GB。不过,种种迹象表明,它更有可能采用三碟设计,单碟容量达150GB,原因有二:
Cheetah 15K.6可能采用的两种盘片组合方式对比表
-
首先,我们来看看上表。Cheetah 15K.5实现其容量点的方式很合理,而Cheetah 15K.6如果采用四碟设计,146GB和300GB的容量就会很别扭,与Cheetah 15K.5相比,所能节省的成本大打折扣——只是想达到更大容量的话,单出一款450GB即可(类似Cheetah NS)。而若是三碟设计,情况则会大不一样。
-
其次,希捷宣称,“与前代硬盘相比,Cheetah 15K.6将空闲和运行时的功率要求降低了61%(瓦/GB)”——所谓“前代硬盘”,当然就是Cheetah 15K.5。考虑到Cheetah 15K.6的容量增长了50%,即使其他方面都没有变化,每GB的功耗也会降低33%——可是还有28%怎么办?希捷号称其PowerTrim技术“极大地优化了硬盘各种活动级的功耗”,但毕竟是需要7×24小时运行、经常工作在100%负载下的企业级硬盘驱动器,仅凭电路和固件上的优化,是很难起到如此显著效果的。真正的耗能大户是运动部件,如果减少了一张盘片和两个磁头,达标便非常容易了。
若果真如此,希捷为何要减少一张盘片呢?继续四碟设计,做到600GB不好吗?我们知道,目前3.5英寸SATA硬盘驱动器的最大容量仍然是1TB,今年上半年能有1.2TB的产品上市就算不错,而一款两倍转速的企业级硬盘驱动器的容量居然能达到其一半,恐怕是大得过头了,很难找到足够的用户需求,不如借机将盘片数降下来,还可以节省能耗,符合“绿色存储”的潮流。类似的道理笔者在介绍Cheetah NS的时候已经讲过,况且Cheetah 15K.6实际达到的容量竟然超过了10000RPM的前者。
当然,无论三碟还是四碟,作为目前性能规格最高的3.5英寸硬盘驱动器,Cheetah 15K.6都值得我们期待。但是,站在SAS的立场呢?恐怕不会有太多的新意,更大的可能是在Cheetah 15K.5的基础上略加改进,毕竟单芯片SAS硬盘控制器已经普及,性能表现亦相当成熟,需要Cheetah 15K.6来完善的东西实在不多。就连“在有足够物理空间的情况下仍选择不提供Ultra320 SCSI接口”这一点,Cheetah 15K.6也不过是步Cheetah NS后尘罢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SAS硬盘驱动器确已羽翼丰满,将并行SCSI赶下历史的舞台的行动正在接近尾声。可以说,在SAS 6Gb/s到来之前,不会再看到很明显的变化了。